(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几天,我一连看了三集电视剧《冰雪尖刀连》,内心总是压抑着一些话想要说出来。如果你认为老许锐评的文章标题是在挑剔琐碎的话,那么请你立即划过去吧,以免越看越生气。观看了前三集之后,我对这部剧的整体感觉是它有些拖沓。这部剧总共有24集,但剧情发展进展得相对较慢。却花费了几乎六分之一的剧集时间来描绘抗美援朝战争到来前的和平生活,并努力通过与父母分别之情五千里的距离,梅生与妻子、女儿之间的夫妻情感以及父女之情,来表达。布排长与跌打馆掌柜女儿宁宁之间的爱情是一种幼稚而纯真的感情,这其中还不乏伍万里对青梅竹马娟子那美好的爱情向往。所有这些,实际上也符合大型电视剧对细节的精心安排,英雄们前往战斗并勇敢献身的壮丽牺牲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然而,这种铺垫方式已经过于平庸,这种套路化的拍摄手法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为什么吴京主演的电影《长津湖》能够广受好评并取得票房成功呢?在仅6分钟的时间里,电影便展示了一个场景:伍千里手捧着哥哥伍百里的骨灰回到了他们长久分离的家乡。夜幕降临,他与父母团聚了一晚。然而,在凌晨的宁静中,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和那独特的军人声音:七连的长官伍千里是谁?上级下令你立即回归连队!这部电影的前6分钟的剧情铺垫实在太吸引人了,任何观众都会被深深地吸引住。弟弟接替哥哥成为连长,而最小的弟弟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当兵,前赴后继,不惧牺牲。伍百里哥哥的英勇牺牲成为了激励他们的动力。家乡,一个宁静的港湾,是我年迈的父母所倚赖的地方。然而,突如其来的归队命令却让我心神不宁,对家乡的思念更加强烈。将父母之情、兄弟之情和家国情怀完全融入其中,仅用时短短的6分钟。团聚、安宁和幸福与保家卫国、慷慨赴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众无一不会深刻感受到这种拍摄方式所传递的离别之痛和志愿军官兵在国家需要时所展现的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没错,尽管没有感人的情节,但它却在电影的高潮和深意上偷偷布下了一个巨大的伏笔。为什么老许要把《冰雪尖刀连》和电影《长津湖》进行对比呢?如果你有此疑问。这部剧的道理实际上很简单,前几集中的角色几乎完全照搬自电影中的人物,整个剧情风格可以说是长津湖事件的“夸张版”和“虚构版”。说真的,这部剧完全是为了追求曝光度而存在的,里面的角色名字都是编造的。这部剧竟然要完全沿用伍千里三兄弟、梅生、雷爹等人的名字,简直就是在追求热度而已。剧情雷同,不仅角色名字相同,这样的剧还有何意义?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中,可以挑选出大量适合改编成影视剧的素材。这些素材可谓是数不胜数。观众不得不将该剧与电影进行对比,因为该剧试图借用电影的热度。当然,电视剧与电影不同,它可以更加细腻地展现细节铺垫,但必须要遵循基本的史实,否则就会变成胡乱编造。比如,在剧中的故事里,1950年夏天,伍千里终于回到了他已经离开十年的浙江老家。令人震惊的是,在途中,被我的弟弟伍万里和他带着的三个小伙子拦下了。他们居然联合起来,企图抢夺伍千里的枪。要知道,1950年的时候,解放军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被视为无与伦比的存在,然而,居然有人敢于抢夺他们的枪支?太可笑了!竟然为了塑造伍万里的顽皮,不惜放弃剧情的合理性。布认命和宁宁的爱情是否合理?重新审视一下。布认命只是一个排长,当年解放军结婚时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即“二五八团”。结婚只有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方可:年龄需为25岁以上,服役时间需超过八年,并且必须担任过团级干部。为了维护军民关系,过去严禁士兵和普通干部在军营内谈恋爱。在剧中的另一个场景中,布多次冒险离开他的营区去寻找宁宁。他们甚至私下关上门,拥抱在一起。这种荒唐的情节真是让人不明白编剧们是怎么胡乱编造的。此外,还有一位指导员梅生,他在剧中宣称自己是1937年从复旦大学辞去文职工作投身军队的。当时我军缺乏文化干部,很少有名牌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基层一线。你能相信吗,这13年间,从1937年到1950年,一个当年在名牌大学就读的学生竟然在军队中担任连级指导员一职?梅生在战争年代的13年里,只要没有犯错,他至少能晋升到师级。尤其让我愤怒的是,在(上图)训练场上,我看到七连官兵以这种方式进行训练。训练场宛如战场,纪律严明如铁。周围连队发出震耳欲聋的刺杀声,回荡在空中。七连的官兵们,个个行动不协调,站姿参差不齐,有人双手抱胸,有人双手背后,还有人胸怀坦荡,袖子挽起来的,腰身弯曲的,头歪着的……他们欣然观看着他们的战友进行训练,欢声笑语不断,互相打闹嬉戏,也彼此拥抱在一起……这就是吗?这就是那支能够战胜美国佬的强大钢铁部队?这就是有着严谨钢铁纪律的钢铁部队?仅凭这种训练作风来打败美国佬,你觉得可信吗?这就是当年我们的革命先烈吗?在训练场上,他们不拘小节地开玩笑,谈论女性,并露出邪恶的笑容。实话告诉你,对于这个人没有一丝敬仰之情,感觉有些不尊重!这些演员的发型,一个比一个不同寻常。想象一下,没有任何一个演员愿意为了艺术而剪个“兵头”。看来他们真的很注重形象。他们故意保留着长鬓角、蓄着大背头,并且头发浓密而长,这是为了向先烈表示敬意吗?也许是为了赚取片酬,只是这样而已。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你老许别老是挑剔,真正准备上战场的人应该在意发型吗?”答案就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男主角梁三喜和靳开来的发型上,很简单,请看下图。为什么要选择将发型剪得几乎光头呢?如果你想在战场上多一点生存的机会,那么就要按照这样的方式行事,因为这是战争所需。由于头部是身体的重要器官,并且暴露在掩体之外的时间较长,因此受到子弹伤害的概率较高。中弹后,头部受伤的人只有极短的时间可以接受医生的抢救。如果在抢救前浪费时间给他理发,那将错失最为珍贵的生存机会。而且,头发长的士兵若在头部中弹,很难进行有效的战场包扎,更有可能因为脏发感染伤口而导致致命的后果。看看这张图片,上面展示的是我军准备向老山前线冲锋的一支精锐部队,他们如同一群猛虎和饿狼,气势十足。再来欣赏一下他们酷炫的发型,简直帅到爆。再说一下剧中男二的“酷头”,不论他的演技如何,就是这样的发型也足以让多少热爱军事迷的观众望而却步。说起来,这样做是对先烈的不敬之举。如果扮演革命先烈的角色,就应该怀着敬畏之情。这是不敬业的表现,作为扮演军人的演员,应该追求形似。我难以相信演员们会不知道军人应该留什么样的发型。说实在的,这部剧里没有一个演员的发型是令人满意的。他们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完成这个场景后,他们必须紧接着拍下一个场景,所以怎么可能为了这部电影而剪掉他们那“酷帅无比”的发型呢?关于演员于震(饰雷爹)、鲁诺(饰布认命)以及其他演员,我们就不再进行批评了,总之,我们并不喜欢他们。对于这个演员来说,他并不觉得自己喜欢这个剧情,因为它经不起推敲。而且,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这部作品抄袭了许多其他作品的元素,但却没有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演员不敬业,只为了拿片酬,加之训练不像真正的训练,发型也不像军人。你能否说说,这部戏除了能触动观众的爱国情怀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外,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