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祁琦

近日,深圳市民族管弦乐学会成立了古筝专业委员会、笙专业委员会,古筝演奏家陈丁僮、笙演奏家尉振分别当选委员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的罗晶教授、钟之岳教授,山东艺术学院的牟楠教授,深圳市艺术学校副校长张宝生等200多位嘉宾到场庆贺。

古筝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而笙起源于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也越来越为人熟知。深圳市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著名民族管乐演奏家范睿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成立古筝和笙这两个专业委员会是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给从事这两个专业的教师、会员提供专业的服务平台,为他们解决学术上的“疑难杂症”。

范睿告诉记者,古筝、笙专业委员会早在三年前就已经筹备并要成立的,但由于特殊原因,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这次刚好邀请的嘉宾都可以出席,包括著名古筝演奏家罗晶教授,著名笙、古琴演奏家钟之岳教授,著名笙演奏家牟楠教授,以及南京艺术学院青年教师肖雪,都是行业领军人物。在筹备和成立的过程中,大家都满怀期待,并且得到了广大乐友的关心和相关主管部门及领导的支持。

对于艺术培训市场的“古筝热”现象,范睿表示,目前在深圳学习民族乐器最多的确实是古筝,但学习笙的学生也逐渐多起来,女学生更多一些。深圳有多个培训中心和学校都开设了笙的课外培训,因为这种乐器的音色比较柔和甜美,在民族乐队中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乐器;同时,和其他热门乐器如古筝、二胡、笛子等比起来,学习笙的人算少的;再加上在深圳生活和定居的笙老师也多起来,所以学习这种乐器的也就慢慢多了。

在深圳演出市场,民族音乐会的受众群体非常小,导致该类音乐会十分罕见。范睿说:“虽然这些年国潮兴起,但深圳的民族音乐会市场还是不乐观,这对于一座应该具备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市来说,是不够的。一方面受经济影响,另一方面与‘崇洋媚外’的观念有关。就拿学习乐器来说,学民族乐器的学生比学外国乐器的要少很多。这些年虽然大家开始认识到我们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与博大,但要真正让国人喜欢自己的民族音乐,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

为了普及与推广民乐,深圳市民族管弦乐学会联合宝安区新安街道文体中心、福田区华强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共同打造了每周都举办的“民乐沙龙”,并开展了如“周末听埙”、“周末艺苑”以及公益培训乐器等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范睿指出,就深圳民乐目前的发展来看,还要加大普及与推广的力度。“现在还有很多人连一些常规乐器的名字都叫不出来,经过我亲自调查,学校的音乐教材十之八九也都是用外国元素来编写的。普及推广民乐任重道远,我们希望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也希望能在一些专业演出场馆中做普及推广民乐的公益活动。”

审读:孙世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