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产剧市场,正在上演编剧大逃亡——每一部高开低走、后期崩坏的电视剧背后都有编剧的 " 甩锅 " 破防。
正在热播的《一路朝阳》,从开播前的不看好到开播后的真香再到后期人设割裂创飞一大波观众,口碑同剧情一样宛如过山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女主李慕嘉一袭求婚发言祭出,大有被嘲成第二个许沁的架势。
观众被狠狠创到,戏外编剧控诉自己被除名的小作文也被扒出,有网友扒到疑似《一路朝阳》的一位编剧在剧播前的发文吐槽,称自己二十稿大纲被打回,写完十集被踢出剧组,还被剥夺了署名权。(言论发酵后,该编剧删掉吐槽再发微博解释是自愿放弃署名权,早就知道作品会被大改)类似编剧 " 掀桌子 " 的桥段,内娱观众今年不是一次看到了。
《安乐传》第一署名编剧在面对观众对剧本改编的质疑,回应说自己主笔的内容仅呈现至 11 集完结," 后续的情节设定进行了大改,我未参与 "。
《护心》闹得沸沸扬扬的编剧扯头花事件,起因是编剧刘宝琛自称交付了初稿完整的大纲分集和前十五集剧本,但署名却在四个编剧之末,随后以原著作者九鹭非香为核心的编剧团们纷纷下场反驳,引发了 "《护心》前十五集到底是谁写的 " 罗生门。《他是谁》从开播时的 8.2 高分跌落到播完后不足 6 分,编剧吴迪特意发微博撇清与剧集烂尾的关系,只有前八集是自己写的,其他的故事都不是他操刀完成的。前后割裂、高开低走,这是很多国产剧最让人扫兴的一大特性。但究其原因,真的只是编剧写着写着突然发疯、业务能力大滑坡吗?
前后不是一个编剧、多个编剧集体创作,在多方裹挟下完成一个拼接品,似乎都比一个编剧业务水平忽高忽低的可能性更大。
之前有个热搜话题是 # 内娱编剧都在干什么 #,在吐槽他们都在干什么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内娱编剧在整个剧集创作过程的地位。
去年《猎罪图鉴》因为原创剧本成功跑出成为 " 黑马 ",今年 6 月《猎罪图鉴》官宣第二季,观众呼吁 " 原班人马、原班编剧 ",但前段时间却传出编剧退出的消息。
编剧贾东岩在微博回应自己未能参与《猎罪图鉴 2》的原因,直接承认了就是与片方存在创作上的分歧:剧本的创作时间被压缩,编剧团队对于内容的决策权也被降低。在此之前贾东岩在微博上几次抱怨,说得最多就是三个字 " 改剧本 "。一个很鲜明的地位对比,就看隔壁韩国。众所周知,韩国是编剧中心制,编剧在剧作创作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大到一部剧的导演、主要演员,小到配角、场地,编剧都享有一定的话语权,已经写好的剧本不能被随意修改,知名编剧的薪酬可以媲美大牌演员。
比起那些名导演,观众们也会因为由哪个编剧来执笔再去决定要不要看,投资公司和电视台也会跪求和明星编剧合作。
韩剧如今因为流媒体入侵正在遭遇本土市场的灭亡危机,但韩剧一直以来的编剧中心制没有丝毫撼动。
《王国》的金牌编剧金恩熙之前是这么评价网飞这个甲方爸爸:" 网飞只给钱,不提意见。"
而内娱编剧的创作流程是什么样的?
以前经常说的是导演中心制,在整个作品摄制的全过程中,导演掌握艺术创作领导权和指挥权,在作品创作出现不同意见时,导演也是最后的裁决者。
纵然是名编剧,面对导演的提出意见也需要妥协退让。
凭借《霸王别姬》《活着》声名鹊起的知名编剧芦苇就曾谈过自己职业生涯的困境,在两部 " 神作 " 之后,自己再也没能遇到 " 识货 " 的合作伙伴。
吴宇森拍《赤壁》时曾找过芦苇,但两人在电影创作伊始就因为电影主题的理念不同产生分歧。
因为吴宇森说自己想要的电影主题是和平,而芦苇认为《赤壁》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不为强暴,为信念而战,为独立而战,为自由而战。
最后芦苇的剧本也并没有被吴宇森采纳使用,只有一个情节在电影中被用到了,他说自己与其他的几位编剧一样,只是给吴宇森导演提供 " 方案 " 的人。电影《白鹿原》原本是芦苇所在的电影制片厂邀请他来创作剧本,而王全安则是芦苇当时力荐来拍摄这部影片的导演。芦苇花了 5 年时间写完了《白鹿原》的剧本,一共写了 7 稿。最终的结果是,被他力荐的导演并没有采纳他耗时颇久完成的剧本,而是用了自己花了 16 天创作的新的剧本。
鉴于电影使用了芦苇剧本中的 23 场戏,当时制片方曾经想要给芦苇署名第二编剧,但芦苇在看完电影后,拒绝了电影的署名,理由是觉得整部电影跑题了,被拍成了 " 田小娥传 "。《鬼子来了》的编剧史建全也把《鬼子来了》更多的看作为导演姜文自己的作品,而不是自己的。因为导演过多的参与进剧本的创作,使得在拍摄期间对剧本的修改已经大于了编剧前期在剧本上的创作。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客观事实,编剧作为 " 一剧之本 " 的存在,在内娱长期处于影视创作中的歧视链底端,即提供服务的乙方。顶级编剧尚且很难拥有一个绝对自由的创作环境,更别说一些还没有闯出名堂的小编剧们。
前些年随着 " 流量演员 + 大 IP" 的生产模式成为新的爆款密码,IP 改编剧成为资本看好的香饽饽,原创剧本在夹缝里求生存。
与此同时,在资本的介入和主导下,包括导演的话语权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大家体感内娱的权利变化是从导演中心制变成平台中心制、制片人中心制,编剧的话语权再度被削弱,在其中位置显得更为尴尬。
2015 年某影业副总裁放话说要打破编剧对剧本创作前端和后端的垄断," 不再请专业的编剧开发故事 ",而是 " 邀请 IP 吧主与同人作者进行大逃杀来创作故事。
这段言论在当年引发了一众编剧从业者的口诛笔伐,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资本对于编剧在行业地位中的态度。
当 IP 改编这种看似稳妥又快节奏的生产方式被批量复制,很多时候编剧的价值甚至还比不上 IP 作者。
一两部改编剧的成功就足以让 IP 作者地位飞升,而编剧往往收获最多的骂声,最少的好评,改编的好是原著小说底子好,改编的不好就要背上魔改的锅。
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一部剧编剧的整个创作流程。
一个编剧接手制作方给到项目不是自己闷头写完全剧本就行了,而是先写大纲,大纲通过了再出分集,而这其中全程都要和团队、责编、原著作者等等进行讨论,并且随地随地接受甲方爸爸的审判,要看制作公司的意见,要看播出平台的意见,还要根据演员咖位平衡戏份。
即便前期定稿,到了拍摄阶段,导演和演员参与进来又会出现无数突发情况,比如要根据演员档期临时删改戏份,有话语权的演员还会为了自身角色高光自带编剧改剧本,所谓跟组编剧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随时满足来自各方五花八门的需求。内娱编剧实录:干最糟心的活,挨最多的骂。《香蜜》的其中一位编剧当年在面对注水争议时曾爆料,最开始合同签署了 36 集,创作中得知委托方准备将成片拍成 50 集,最后自己写了 43 集提交过去,结果最终成片则长达 63 集。
《长月烬明》编剧在剧播期间发微博称,自己天天在剧作跟人干架,还是阻止不了剧本被改。为什么现在好剧越来越难出,一个剧本被多方介入翻来覆去的改,哪怕有成功案例的编剧也可以换来换去,一部几十集的剧甚至可以有多个编剧团队。财大气粗的甲方爸爸们掌握的绝对话语权," 外行指挥内行 " 的情况越来越多,挑选编剧的主要因素也取决于服从性,这一批编剧提供的剧本不满意,还可以再换一批编剧继续写。
于是大家看到的就是署名的编剧人数越来越多,名号花样也越来越多,包括但不限于总编剧、联合编剧、文学编剧、责任编剧、剧本编审、剧本顾问、剧本策划等等。拿下豆瓣 3.6 分的《镜 · 双城》署名编剧高达 16 个人,1 个总编审,6 个责任编审,3 个剧本编审,3 个编剧,3 个联合编剧。
被赵丽颖发汉堡图内涵的《有翡》片头则出现了 12 个编剧署名,8 个编剧、3 个联合编剧、再加上 1 个剧本策划、1 个历史顾问。以至于演变到现在,观众都有自己一套对烂片的判定逻辑——编剧越多烂剧的可能性就越大。今年越来越多编剧破防,抢着认领高光,急着甩锅崩坏,其实也侧面反映着编剧作为 " 一剧之本 " 的核心主创地位越来越低了。以前是谁是编剧一目了然,现在署名以及未署名的编剧有一堆,拍得不好是剧本拖后腿,拍得好是导演功底好演员演技佳,除非自成招牌的知名大编剧,谁还分得清其他编剧谁是谁。
都说剧本决定下限,导演决定上限。
一部影视剧作的成败,编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好的编剧赋予作品清晰的脉络,强大的逻辑,丰富饱满的故事情节与人物,而导演更多的是通过编剧的书写把场景还原,通过镜头语言,用视觉与听觉的感官刺激让观众看到鲜活的影视作品。
国产剧如今一窝蜂开始卷妆造,卷特效,卷阵容,可真正能吸引观众进场的因素,都不及剧本成功的十分之一。
内娱不是没有好编剧,
缺的是单纯只为观众服务的好编剧。
卷什么都不如卷剧本!